
近日多張本地唱片,都以「發燒錄音」做賣點,我想起「半杯水」的說法──究竟係大眾音樂市場萎縮至小眾的niche market?還是以「發燒錄音」作賣點的唱片愈來愈受歡迎,成為了主流的消費?
但無論怎樣說,我都認為係好事。因為,這可以說明,CD和黑膠──這些「拎得上手」的實體,終於找到市場定位。
市場的定位就是,CD和黑膠要有較大的premium,才可以和串流音樂或MP3下載競爭,那就是製作講究,錄音精良,要讓人sit back and listen,奢侈地享受。
回顧過去所買的唱片,不少是為了好奇而買(譬如曼徹斯特出了一隊Oasis!),想聽個究竟,但聽完後覺得不怎樣便成為了架上的「收藏」。好奇心不單只殺死貓,也會造成嚴重的wastage,尤其是我們這些自以為咩都要知的資訊爆炸迷,購入大量很少聽──甚至從沒聽過的唱片,就是等閒事。
然而,今天的Apple、Spotify和Tidal這些音樂串流服務,可以圓滿解決了「為好奇心而聽」的音樂。每月只付一張唱片的價錢,便能聽到三、四千萬支歌,且新曲源源不絕。減少買碟,不是我不再支持音樂,只是少了浪費。
哪些CD或黑膠才值得擁有?就是那些我們死硬心鍾情的歌手樂手──還有,一些我會sit back and listen,靜心聆聽,又或者用來「爆機」的「發燒錄音」唱片。串流是casual listening;聽唱片是認真、「煞有介事」、Hi-Fi 的。
不少業內人士既嘆唱片銷路大大不如往昔,實在不明白實體唱片的定位已變,那已經成為相對(串流)昂貴的奢侈品,如要有出路,就一定要提供更精美的製作、錄音、甚至collectibles,沒有了,什麼都不是。
最近看一舊DVD,Paul McCartney的《Wingspan》,講他自退出The Beatles後的一段失意日子,在連串官司中,他和妻子一家人差不多「自我放逐」,落荒至農場。當一切重新開始,重組樂隊Wings,便開架van仔到處開免費演唱會,以招徠歌迷…… 終於重振聲威,成為最成功的Beatle。過去唱片銷售要透過演唱會,在今天互聯網世界,串流和音樂下載收入相對不大,開演唱會才是搵真銀(我在2015年O2 Arena看Sir Paul McCartney的演唱會花上逾300英鎊!),實體唱片定位在中間,既不是串流的隨意,也不是看演唱會的狂熱(那是一件「事件」),或者可以說,購入唱片,是表白對音樂愛意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