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揚美學文化的使者 擁有一顆舊靈魂的古道具黑池主理人:古道具就是我生活一部分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家具狂迷

傳揚美學文化的使者 擁有一顆舊靈魂的古道具黑池主理人:古道具就是我生活一部分

31.08.2022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

從前有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看了父親的《遠野物語》民間傳說集,看得津津有味,因為跟他讀過的香港科幻、武俠小說截然不同,從此一頭栽進了日本妖怪的奇幻世界,如「百鬼夜行」、「人面草紙」等等。他對日本歷史文化愈來愈好奇,繼而還萌生了對古民藝、古道具的興趣。

一勾起好奇心,他就會尋根究底,打爛沙盤璺到㞘。二十歲左右時,他為查考「鰻掻」,也即古代日本人用來捕捉鰻魚的古民具,不惜不眠不休。兄長看到他如此專心致志的狀態,說他「痴線」,語重深長地跟他說:「你應該去搵你喜歡的事情做,但過程會好辛苦。」

他的確找到了喜歡的事。少年時的熱情所在,現在變了他的日常。

隱身九龍灣舊式工廈內的一單位,有一間有如迷你博物館的古道具店「黑池」,店內任何一件古道具,主理人Pete都對它的前世今生瞭如指掌。

古道具黑池開業四年,是Pete的心血結晶。他也曾合夥開設古道具喫茶店Yukkuri,並操刀設計和佈置,但現已拆黟,專心經營黑池、修復古道具及推動美學教育。
古道具黑池開業四年,是Pete的心血結晶。他也曾合夥開設古道具喫茶店Yukkuri,並操刀設計和佈置,但現已拆黟,專心經營黑池、修復古道具及推動美學教育。

舊靈魂的人 向美之心

少時讀物,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所著的《遠野物語》,現在還在他家中。年少時看書還有一句印象深刻的話,是一位日本美術評論員寫的:「人はもっと美しく在れると信じる」,大意是「相信人會向美好的一面走着」他一直念茲在茲。

「昔日、舊日美好的物品,而且是對人的生活有幫助的,都可以稱為古道具。」Pete這樣定義古道具。隨着科技進步,昔日使人生活更美好的道具,往往被人遺忘、嫌棄,但對Pete來說,古道具不是過去,而是現在,「與其說是被吸引,或者它們只是我日常的一部分。」

日本朋友跟他說過:「『松の事は松に習 え、竹の事は竹に習え』(松之事則習松,竹之事則習竹),你做什麼,就去學什麼,否則你就什麼都不是。」

曾患重病的他,對這句話體會猶為深刻,「我常常覺得,不要浪費時間,總之無論做什麼,就做到最極致,學到最極致,然後再把當中的精神介紹給別人知道,這樣就夠了。」例如櫸木家具,「為什麼要用櫸木製作?江戶時代為何多櫸木?關西地區為何少用櫸木?因為櫸木是落葉橋木,是江戶地區用來擋風的防風林。關西地方的經緯沒有擋風的需要,風都被廣島擋住了⋯⋯」又例如一張昭和櫃子的生產年份,為了找到答案,他特意飛去日本,用了半年時間查證。

「鍾意研究歷史,就鍾意睇陶瓷,因為看到不同朝代使用的演變;鍾意研究細節,就鍾意看木工作品,看到人怎樣去使用,與人的gesture比例關係,像以前帳場機,因為日本人跪在地上使用,所以很矮。」他從古家具、古道具的細節上,可以學習不同年份的家具和工具歷史、工藝、人文內涵,「如明治晚期至大正時期玻璃工藝不穩定,玻璃內會有宙吹出現既氣泡;而細節就是一切的起源。」他集中研究大正時期(1912 —1926)的家具,因其工藝水平較明治時期(1868 —1912)穩定、成熟,且最能夠表現「和洋折衷」,故有「大正浪漫」之稱。
2

他自小自是不折不扣的晝蟲,「我所有知識都是從睇書而來,觸類旁通,再串連起來。」
他自小自是不折不扣的晝蟲,「我所有知識都是從睇書而來,觸類旁通,再串連起來。」

奇怪的古道具商

從十六歲開始蒐集古玩意,他一點一滴蒐集起來的器物、家具,現在總數已多達六、七萬件,他說,收藏是為了研究。長大後,他每次去日本,都會在神保町(東京古書街)看古書,從而接觸古美學和古家具知識。他自言是工作狂,不停打工賺錢,漸漸便收藏了過幾百件、過千件古道具,然後便鼓起勇氣擺市集。

他憶起,第一次在骨董市集擺地攤約在十年前,雖然戰戰兢兢,三、四十件古道具在第一天就全數賣出,「因為我賣的古道具,都已一一查考歷史,並在紙上寫出來給人知道;有破損的,我就加以改良,成新的功能,例如把煤油燈改裝成可用現代燈泡。」原來,當時日本人甚少像他的這樣售賣古道具,通常都不會改動,而且只有價格標記,反倒是他這位年紀輕輕的香港人能夠掌握到竅門。銷售奇蹟背後,有他的巧思。

後來他移居日本,在當地修造形設計,加入建築公司工作,參與寺廟修復;又在市集裏認識了不同的工匠,拜師學藝,從不同方面學習日本古道具的知識。從此,日本古道具行業便多個來自香港的狂熱分子。六、七年前,他正式在日本經營古道具店,四年前,香港的黑池也開業了。就連日本行家都覺得他很「怪」,除了因為他的外國人身份,還對他對於古道具研究之深入和對修復之重視程度感到費解。

看不見的靈魂

「古道具,你見到的是器物,見不到的就是修復、內在精神和歷史演變。」相比起單純地買賣古家具,他更喜歡自己加工、修復及改造古家具。

訪問當日,他示範了鉋木。為遷就自然光照進室內的角度,他便直接跪在窗邊,一邊順着木紋鉋,一邊解釋這種技法,「這些木好平的,廿蚊就十幾塊,從日本買回來。」他估計,手上的紅柳桉木板,本來是盒子裏墊底的,所以弄髒了,所要鉋走表面污漬。「鉋了之後很美的,不鉋的話,就會當垃圾。門口reception的兩張檯,就是我全人手鉋出來的。」

➀木鎚:調節木鉋刀刃的深淺之用 刈萱:針對木材飾面,如桐木、雪松木等針葉樹的板材,用於擦除木材表面結構鬆軟的纖維「目」 木鉋:用於將
古家具修復工具——①木鎚:調節木鉋刀刃的深淺之用 ②刈萱:針對木材飾面,如桐木、雪松木等針葉樹的板材,用於擦除木材表面結構鬆軟的纖維「目」。 ③木鉋:用於將木材表面一層層削平滑,圖中有平鉋及面取鉋。 ④端金:多使用於細小木材、小家具,修復局部家具細節;多以純黃銅製作,較一般鋼材柔韌,對木材傷害較低。 ⑤一寸法師細木工用片刃:適合加工於普通鋸無法到達的細小區域,可於狹窄空間工作。

說着說着,地上就積了好些碎木屑,他再說,會把木屑收集起來,加上磨成粉末的枯枝,再用熱水熬成「染料」。他身後一枝座地燈,是大正晚期、昭和初期的產物,其素面啞身燈柱,就是他先「洗漆」,再用枯枝落葉煮成「草木灰汁染料」,染色之後的效果。

同呼 共生 土根生

他無奈地說,很多人都把古道具看得太簡單,以為買回來再賣出去,就叫「古道具屋」,「但當古道具壞了,就當垃圾丟棄,跟古道具屋的原意不一樣。好的古道具商,他們會學修復或者請人修復,多數都是自己來。」他總是希望把每件古道具的故事講述給客人聽,「我的角色是去介紹,店內所有的,我基本上都可以解釋到它的緣故。」然而,之於客人而言,一旦接收太多資訊,就會對物件產生距離感,冷卻購買的衝動,他明知如此,還刻意去「潑冷水」,「不是不賣,而是不適合對方使用。有人硬是想買,我也會很無奈,因為他賣了回去卻後悔,只會當垃圾丟棄。」

曾有人問他,家具不是沒有生命嗎?他說非也,「木頭會吸氣,陶瓷也會吸氣,它們同樣從泥土而生,都能呼吸空氣,所以日本人認為,工藝是活的。」古日本人把陶藝和木工都歸入「土根生」系統,因為陶泥和樹木都是從泥土而生,而「土根生」是古代用字,只見於古籍之上。「只有古道具商和研究古美術的人,才知道它的意思。前陣子才跟日本人談起,說現代人都不知道『土根生』了。」

「可能現代的人對舊了、爛了的事與物,會棄之不理而不可惜。但我是一個舊靈魂的人,對爛了、破損的事物都會覺得可惜,而嘗試修復或改裝。因為想其他人都同樣珍惜,反而就會愈執着於細節,愈花愈多時間。」

photo-3

古道具黑池Douguya Hatcharea

地址:九龍灣宏泰道源發工業大廈4樓12室

譚志榮(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家具狂迷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