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生改善工程】歷時十年在荒山上建成的正生下徑中心 校長提出的首要設計條件是「冇冷氣」 建築師憑簡約樸實設計奪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設計山旮旯

【正生改善工程】歷時十年在荒山上建成的正生下徑中心 校長提出的首要設計條件是「冇冷氣」 建築師憑簡約樸實設計奪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

無論立在任何一角,都可見視野非常開揚、通透。

在大嶼山芝麻灣半島的下徑,有一所新近落成的建築物;面朝大海,環抱青山,遺世而不孤立。歷時十年,基督教正生會改善工程,終於可以劃上句號。

早上,我們跟着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和建築師李亮聰在長洲上船,往芝麻灣。

幾個男生已提早候在碼頭,「早晨!」他們精神奕奕地打招呼,黝黑的臉上掛着燦爛笑容,接着便麻利地搬運物資上山。

+1

我們沿着山路,中途經過一排簡陋的鐵皮屋,一直以來,那就是正生師生每日上課、生活、住宿所在。步行十來分鐘後,一座白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豁然開朗。

由李亮聰設計的正生書院下徑中心,取得了香港建築師學會二○二一年年獎中的境內優異獎(機構建築)。

十年長路 自己基建自己起

或者許多香港人都有印象,正生書院因校舍擠逼、環境簡陋,多年前曾爭取遷至梅窩已空置的南約區中學,可惜遭梅窩居民極力反對,最終失敗告終。後來政府撥地,由禁毒基金資助,正生會得以在下徑現址一帶進行改善工程,由建築師李亮聰設計全新教學、活動中心。

十年前,中心所在地為一片荒山野嶺。陳校長引述其工程界朋友,用「virgin land處女地」來形容這塊地,即是完全未經開發,沒有任何基建設施可言,不得不「自己基建自己起」。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左)和港大建築教授兼Index Architecture創辦人李亮聰

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右)和港大建築教授兼Index Architecture創辦人李亮聰

山上無路可走,無水、無電可用,要在荒山野嶺上興建這些基建設施,他們要跟多達十二個政府部門交涉、協調,他倆你一言我一語地數着說:「禁毒處、地政署、社署、教育局、民政事務署、水務局、環保署、規劃署、漁農自然護理署、屋宇處、建築署、消防處。」那幾年來奔走於不同部門之間,複雜程度之高,用過五關斬六將也不足以形容。雖然過程難關重重,他們慶幸沿途有很多有心人「好錫班細路」,「每人行一步,那就很多步。」

回想剛開始合作的時候,校長就直截了當提出第一個要求:「冇冷氣」,令李亮聰印象深刻:「這已經啟發了我的設計,知道正生有特別的教育理念,要融入生活,要mental training;學生唔係去度假,而是part of training。」

他提醒自己,設計要回歸建築物的本質:「有瓦遮頭有石屎,打風落雨唔使驚。」現代人習慣安逸,但對於正生書院師生,冷氣從來都不是必需品。

「這幢建築物不可以是fancy的,要是樸素的,是straight forward的,在最有限的資源之下,用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成效。」

「太過luxurious,就不能鍛鍊spiritual mind。」

+1

新中心依山而建,由低至高分成三座主樓,全是白色水泥牆。其實他別無他選。李亮聰憶起,當初構思設計時,曾跟判頭商討:「其實是否可以用鐵造,而不是用石屎?」對方一口否定:「用鐵?抬唔到上嚟喎,要用直升機喎。」李亮聰馬上就想到租用直升機「六萬蚊一個鐘」的天文數字,但判頭說「唔係錢的問題」,「因為香港並沒有多少架可以吊建築材料直升機,大部分都係電力公司mark晒,用來吊燈柱去離島地區。」其他輕巧的材料呢?木材運輸成本較低,但不合香港建築法規;磚頭承重力有限,不能用於建造兩層高以上的建築,「結果一定要用石屎,一包包英泥、石仔運上來,即場開, 即場撈。」因難以運送大型施工機器和預製元件,他最終決定現澆混凝土的樑柱結構作為建築方式,這樣不但不僅可節省建築成本,也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建造過程的機會。

下徑中心有多個可持續發展設計特徵,包括陽台阻擋陽光直射、吊扇加強室內空氣流動、水管收集雨水作沖廁用、透氣窗改善對流通風等。(圖:Index Architecture)
下徑中心有多個可持續發展設計特徵,包括陽台阻擋陽光直射、吊扇加強室內空氣流動、水管收集雨水作沖廁用、透氣窗改善對流通風等。(圖:Index Architecture)

簡約設計 功能至上

白牆立面設計以垂直線條為主,外露的白色主力柱,每兩枝柱承重一個單元,中間是黑色的陽台欄杆、窗框和排水管;黑白相間,形成規律的節奏感和和諧的美感,此外別無額外修飾,「柱全部外露,室內空間沒有結構柱,可給予正生最大的自由度去間房,而不會被柱阻擋。」

沒有冷氣,但有透氣窗,像最早期的公屋設計,「一高一低,就扯到風,加強對流。」

室內一高一低的透氣窗,置身其中十分清涼。
室內一高一低的透氣窗,置身其中十分清涼。

除了通風、通爽,還要視野通透,「要望得好通,不可以有死角,一目了然,無遮無擋。」男女公共廁所和淋浴間都是開放式間隔,有意無意地提醒正生的特殊性。

10
根據日照角度而設的陽台走廊,除了起遮陽、通道作用,也是學生晾衫的地方。山上傳來悅耳鳥鳴和蟬鳴,是大自然的交響曲。

隨着建築工程陸續進行,新中心的輪廓漸漸成形,學生路過地盤,看到眼前的白色建築物,好奇卻難以相信,那就是他們將來生活、學習的地方;陳校長舉例,有一個學生酸溜溜又認真地跟他說:「校長,你唔好呃人啦,嗰度係有錢佬起的,起咗就有錢佬住。」

目前只餘小部分裝修工程,給學生親手處理。李亮聰指一指斑駁的喉管油漆,說:「你見肯定不是專業水平,但不要緊,這裏又不是博物館;髹到鬼五馬六,過唔到自己嗰關,你咪再髹過囉,this is your home!」

中心設露天工場,給學生學習建築地盤工程知識。
中心設露天工場,給學生學習建築地盤工程知識。

校長提到,曾經有贊助者擔心,新中心會否「太靚」,以致與正生一直以來所強調的刻苦學習精神背道而馳;直到對方看到中心完工後的照片,理解到建築師樸素無華的設計概念,才放下心頭大石,「其實大家都不想啲小朋友好作賤、好慘咁樣,而係有一個合理、乾淨、企理的環境。」

校長很喜歡中庭部分,他說有晚黃昏,學生煮好飯後,便端出中庭,大夥兒嘗試露天開餐,他不解學生為何特別興奮雀躍,細問才知,原來是白牆上射燈設計,燈光微黃,富有情調,讓他們有如置身餐廳。

也有老師提及,很喜歡從課室望出窗外,像看流動的風景畫。

李亮聰自豪地說,論教育模式和環境,簡直比得上頂級國際學校。

建築設計 滿足心靈

很多年前,李亮聰剛從美國回港,有晚深夜,港台節目在介紹正生書院,得知它在艱苦條件下的工作與堅持,他很感動,更不自覺地流淚。他坦言,「喊完就唔記得咗,放低咗。」

他一直在香港大學教建築設計,私人執業方面,他任性地「揀project嚟做」,較少接商業項目,以NGO、公共設計項目為主,「希望可以幫到社會,內心的滿足感相差很遠。」他也試過幫超級富豪起過別墅,「但起完之後,得幾個人知道而已,意義不大,坦白講,沒有帶給我多大滿足感。」

某天,他的教會朋友跟他說,指有團體需要建築師幫忙設計改善工程,他聽着聽着,愈聽愈熟悉,「突然之間,我connect到幾年前看過的港台節目。」再得知梅窩事件經過,他忿忿不平,二話不說,便決心接手這項設計,「the rest is history。」

「作為建築師,有一個social calling,因為讀咗咁多書、學咗咁多嘢;尤其是我作為港大建築教授,去做『炒樓嘢』不恰當,否則給學生看到我講一套做一套,我會無法面對他們,過唔到自己嗰關。」

正生書院下徑中心,是他從事建築設計以來,最滿意,滿足感最大的設計。

校長和建築師理念相近,一直並肩同行。
校長和建築師理念相近,一直並肩同行。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設計山旮旯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