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文化

《鳳閣恩仇未了情》《梟雄虎將美人威》6月譽演:兩代粤劇演員同台 標誌梨園薪火相傳

【HIGHLIGHT】粤劇是香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其薪火延續更體現了傳承的真義。6月中旬,兩大粤劇經典劇目《鳳閣恩仇未了情》及《梟雄虎將美人威》重演,箇中意義深遠。

1962年,香港大會堂開幕的首個粤劇節目是《鳳閣恩仇未了情》,當年由大龍鳳劇團的麥炳榮、鳳凰女、譚蘭卿等主演。今次演出由資深紅伶阮兆輝參演師傅麥炳榮的首本戲,更兼任導演及排戲指導,透過身教將粤劇文化傳給下一代。今次演出分為日、夜兩場。日場阮兆輝與好拍檔尹飛燕帶領一眾新生代演員演出,夜場則由青年粤劇演員阮德文和鄭詠梅接捧擔演,兩代同台,象徵梨園薪火相傳。

阮德文和鄭詠梅合作無間,今次同台擔演《鳳閣恩仇未了情》,更顯默契。

傳者與承者

粤劇著名伶人代代相承,以師徒制的方式傳承其藝術。鄭詠梅師承大老倌羅家英、李寶瑩及掌板大師姜志良,並隨劉建榮等學習粤劇唱腔,跟多位京劇老師學習北派及身段,是一位文武兼備的粤劇花旦。今天的獨當一面,是由昔日的歷練累積得來,她憶述入行歷程:「我在1988年入行,當時出身沒有老師教導排戲,講解劇本,是靠自己摸索和學習,從中領略如何做戲。為了生計,只好一邊工作一邊演戲,是興趣令我堅持下去。」她說現今粤劇界提供傳授技藝的資源增加了,有多個場地提供粤劇教學和演出機會,讓新人承接粤劇技藝的機會亦多了很多。

出身梨園世家的阮德文,自言入行是機緣巧合。父母最初不希望他入行做戲,直至他於中學時期表演唱歌,父母才發現他的聲線和身形都很適合做戲,於是鼓勵他投考湛江藝術學校並成功入讀,其後於廣東粤劇學校和香港演藝學院修讀粤劇課程。十七歲入行,雖說是遲起步,但在努力不懈之下,唱唸做打皆能,現為新一代文武生。縱然演出經驗非淺,今次難得有機會與知名前輩碰戲,他深感受益不淺。

「今次演出的兩齣戲寶都有傳承的意義。在兩場《鳳閣恩仇未了情》中,我分別飾演小生和文武生,可以與前輩在台上碰戲,是一個很真切的體驗。當做對手戲時,從對望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演戲情緒。而且這是一個經典劇目,能歷演不衰,必定有其可取之處。前輩所用的表演手法、橋段,加進的戲曲和粤劇元素,通過與前輩對戲及合演,可以將所學的化為自己所用,鞏固前輩的傳授,這就是學習者『承』的過程,也是前輩『傳』的過程。當我日後學成,將經驗與後輩分享,就是『傳』的角色了。」阮德文說《梟雄虎將美人威》更將傳承意義昇華,「因為給予承者和傳者一個對戲的機會,雙生雙旦的戲分一樣重,有互相拼戲的機會,可以考驗到承者的根柢。」

排戲偷師

鄭詠梅曾多次參演這兩大戲寶,但遇上不同的對手,帶來的台上火花也不一樣。今次與大老倌阮兆輝、尹飛燕、廖國森等合演《鳳閣恩仇未了情》,笑言在排戲過程已成功「偷師」,掌握了不少做戲技巧。「情緒、語氣、時間是最重要學習的東西。《鳳閣》是一個輕鬆劇目,要引到觀眾笑,但又要在台上保持角色美態,關鍵是時間的準確拿捏。排戲時,偷師如何控制做戲節奏,說話的情緒。」她期待將所學到的,能在主演的夜場演出中淋漓盡現,出手、身段、唱腔皆做到完美而自然。

虎度門的挑戰

阮德文直言今次是向前輩阮兆輝學習的大好機會,讓他眼界大開。今次首次擔演夜場《鳳閣恩仇未了情》,他自言是個大挑戰。「在早場飾演小生,在相隔幾小時後的夜場就演文武生,在短時間內腦海還在響起日場的曲詞,在脫離角色方面是令我有些擔心的。尤其在最尾的一場戲,文武生和小生的劇本曲詞相近,怕一時間角色轉換不來。」

在《梟雄虎將美人威》中,他同樣擔演重角─衛干城,以往曾演過梁文勇、衛干城二角,對於處理角色的矛盾關係、對話情緒、介口都有信心應對,期待他在《斬二王》排場的精彩表現。更令人期待的,是兩大經典名劇加上鼎盛陣容,戲迷怎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