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闌珊》導演曾憲寧專訪】關懷喪偶之痛 記錄霓虹燈夕陽余輝 曾憲寧說一個如何面對失去所愛的故事:成本限制拍不了大場面,便會回到故事和人情本身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新導演 觀照大時代小人物

【《燈火闌珊》導演曾憲寧專訪】關懷喪偶之痛 記錄霓虹燈夕陽余輝 曾憲寧說一個如何面對失去所愛的故事:成本限制拍不了大場面,便會回到故事和人情本身

21.12.2022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tsang2

曾憲寧編劇、導演的《燈火闌珊》,是一個關於如何面對失去所愛的故事。飾演女主角美香的台灣資深演員張艾嘉,在取得金馬最佳女主角時有感而發:「霓虹燈曾經是香港最燦爛的標誌,但現在已被LED所取代。我真的很害怕電影會被小熒幕取代,我希望電影永遠永遠存在。」

曾憲寧不是科班出身,裸辭入行,陷入低谷時候,她唯一的信念便是繼續走向電影。《燈火闌珊》中離世的摯親和式微的霓虹工藝,都是無法取代而無可挽回的缺失。而作為導演,她唯一可以做到的事,就是創作,就是電影,把珍貴的情感留在大銀幕上。

《燈火闌珊》是唯一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香港電影,導演及聯合編劇曾憲寧(左一)與監製陳心 遙(右),聯同主要演員蔡思韵(左二)和周漢寧(左三)一同出席世界首映禮。
《燈火闌珊》是唯一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香港電影,導演及聯合編劇曾憲寧(左一)與監製陳心遙(右),聯同主要演員蔡思韵(左二)和周漢寧(左三)一同出席世界首映禮。
張艾嘉睽違三十六年、第三度封金馬影后,演活了美香在喪偶後由沉溺傷痛到走出陰影的情感變化,是整齣電影的靈魂所在。(圖片由金馬執委會提供)
張艾嘉睽違三十六年、第三度封金馬影后,演活了美香在喪偶後由沉溺傷痛到走出陰影的情感變化,是整齣電影的靈魂所在。(圖片由金馬執委會提供)

非電影不可 認定創作

曾憲寧用「迂迴」來形容自己的導演路,「本科在中大讀文化研究,一直都喜歡電影,但覺得看過好的作品太多,應該做不到像那些大師那樣有才華,所以只要我從事跟媒體、影像或故事相關的行業就ok,不一定必須成為導演。」畢業後,她如願從事媒體、影視工業,做過旅遊記者,拍過電視資訊節目;後來因能操流利法文,而加入電影發行公司。公餘時間,她就報讀電影相關課程。

返工睇戲,放工睇戲,返學睇戲,差一點就是這位電影迷的dream life,可是差一點就差一點,她愈發覺得,愈接近電影,內心的不滿足就愈強烈,「可能直情轉行做保險,反而沒那麼強烈。」她自嘲道。她不甘心只遊走於電影的周邊,「當時沒有很明確地要做導演,只係好鍾意電影。」她堅定地說:「心裏有東西召喚你的時候,就必定會不死心地去跟它相遇。」

令她下定決心投身電影創作的轉捩點,是她小試牛刀,和剪接班同學一起製作《赤裸人性》微電影系列,第一次自編自導拍了片長半小時的《無性界之婚》;短片講述變性者同性愛的故事,是香港鮮見的性小眾題材,登上了本地戲院的大銀幕,還參加了康城影展短片展等海外影展。「原來做創作是我真正做的事,真的感覺到,唔得喇,我真的要走進創作的崗位。」

tsang1
既不是學院派,又不是紅褲仔,她唯有勇字行頭,另闢電影路。

「我較多參加外國的crew,因為語言能力是我的強項,可以接外國廣告,或者做fixer,一邊維持生計,一邊搵方法。現在回顧,都幾亂咁嚟,心口有勇字就亂咁去試。」她的機會和經驗都在橫衝直撞、跌跌碰碰中爭取得來,但總會遇上「冇工開」、「冇人識」的難關,她記得有一年去了影視展,看到好些同輩都在現場有很多人認識,或者在洽談項目,自己卻一無所有,她不禁去想:「是不是我在這個世上、這個行業消失了,也無關重要?」

幸好她想通了癥結所在:正因為自己廣告、製片、副導、fixer、編劇什麼都做,令她迷失方向,連自我介紹也不知怎麼介紹,別人又如何記得她?「這幾個崗位中,編劇算是我的強項,雖然應該是最窮的,但要專注做好先。」她心中又有把聲音跟自己說:「雖然很迷失,看不到將來,但我未餓死,唔可以返去搵全職工,否則我不會再有裸辭的勇氣。」之後她專注編劇工作,如為ViuTV合編《身後事務所》、《婚內情》等電視劇,磨練說故事的技巧。

當然,導演才是她的終極目標:「想做導演是因為我覺得將一個idea由觸摸不到,然後一手一腳地令到它變成觸摸得到,我用文字織成一個框,然後再加演員、加道具、加聲音、加美術,慢慢砌成一個可以觸摸得到的世界,這個過程的滿足感好實在。」她認為創作本身就是她創作的動力,「可能好多人覺得電影或做導演是夢想,但對我來講不是,我覺得拍電影或者做創作對我來講是存在來的,不這樣做的話,就會周身唔聚財。某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救贖,因為在我任何失落的情況,只要我可以找到東西去創作,想到一個故事準備去講,我就會忘記所有情緒的低落。」

失去的摯親 失色的霓虹

二○一九年,曾憲寧憑《燈火闌珊》勝出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專業組別,取得五百五十萬資金作製作經費。在監製陳心遙協助邀請下,由台灣資深演員張艾嘉飾演主角美香。電影雙線並行,講述驀然喪偶的美香,久未走出哀傷,終日沉溺往事;偶然得知開霓虹工廠的亡夫阿鑣(任達華飾)生前一直希望重塑某個燈牌,美香唯有親手學燒製霓虹光管,以繼續阿鑣遺志。不論是刻劃美香喪夫後的情緒起伏和生活細節,抑或呈現霓虹招牌製作工藝,都非常仔細、真實,可見團隊在資料搜集所下的功夫。

但故事的雛型在四、五年前已萌芽,她最初想說的,是一個喪偶的故事。連續數年,她都有女性長輩的丈夫離世,她們表面上看不出大起大落的情緒;但跟她們飲茶傾偈,就會察覺對方身體或精神狀態轉差,不但尚未走出喪偶之痛,還要負起處理身後事的重擔。一位女性長輩是聲淚俱下地跟她哭訴等候骨灰龕位之苦的情形,她仍歷歷在目,十分感觸,「很多上一代婦女都是家庭主婦,她們大半輩子都是圍繞家庭,如果有一日丈夫離世,子女長大了,她們會怎樣面對呢?好像沒有什麼人特別理會過,所以我想去理解這個現象,想講這個狀況。」

不過她意識到,單單以喪偶為主線,故事和影像層次都較為平淡單薄。其時,主打本土題材的電影興起,她也希望加入一項既能代表香港,又能引起外國觀眾共鳴的本土文化符號,想過奶茶、雞蛋仔、茶餐廳,但都不對路。直至一次夜晚搭巴士,見到一個半壞的霓虹燈,腦海響起「叮」的一聲。「做了資料搜集後,覺得霓虹燈令人非常着迷,原以為街上隨處可見,所需知識和技術含量竟如此高,令我非常敬佩,而我們作為香港人卻從來不知。」她同時又感到,「其實造霓虹燈和電影的流程都少少似,都是講求美感,又需技術支持。」

電影開首以美香獨自在空無一人的遊戲機舖睹物思人,拉開序幕,再從她整理遺物、洗衣煮飯等生活細節,表現其失常的精神狀況。
電影開首以美香獨自在空無一人的遊戲機舖睹物思人,拉開序幕,再從她整理遺物、洗衣煮飯等生活細節,表現其失常的精神狀況。
大半生奉獻霓虹工業的楊燦鑣(任達華飾),是上一代香港人刻苦耐勞、勤奮拼搏的典型寫照,他內斂善良、不怕蝕底的「老好人」性格,也是現今少見。
大半生奉獻霓虹工業的楊燦鑣(任達華飾),是上一代香港人刻苦耐勞、勤奮拼搏的典型寫照,他內斂善良、不怕蝕底的「老好人」性格,也是現今少見。
美香的女兒彩虹(蔡思韵飾)面對父親離世,因自我保護機制,顯得麻木、冷漠,一心只顧按原定計劃移民澳洲,展開新生活。曾憲寧明白彩虹一角並不討好,但仍堅持這種角色設定,用意是帶出喪親反應、人各有別,希望人們多加體諒、理解。
美香的女兒彩虹(蔡思韵飾)面對父親離世,因自我保護機制,顯得麻木、冷漠,一心只顧按原定計劃移民澳洲,展開新生活。曾憲寧明白彩虹一角並不討好,但仍堅持這種角色設定,用意是帶出喪親反應、人各有別,希望人們多加體諒、理解。
張艾嘉與飾演亡夫楊燦鑣徒弟Leo的香港新生代演員周漢寧有不少對手戲,台港兩代演員配搭新鮮、演出自然生動。
張艾嘉與飾演亡夫楊燦鑣徒弟Leo的香港新生代演員周漢寧有不少對手戲,台港兩代演員配搭新鮮、演出自然生動。

成本所限 惟靠情感牽引人心

對於張艾嘉取得金馬奬最佳女主角時有關「害怕電影被小熒幕取代」的感言,曾憲寧坦言,「我們這一代導演去拍小熒幕的影片,好像是不可避免的。的確擔心電影被取代,因為大家都選擇了方便、速食的生活模式。」儘管香港電影工業難以回復昔日黃金時代的規模,但她仍然對香港電影的未來保持樂觀,認為有健康的一面,「許多導演都眼見香港發生的事、講香港的故事,大家看到對方作品也會得到啟發,這樣的氛圍便令整體創作有所提升。」

她指因為成本預算所限,電影規模、題材必然受到限制,但反而逼使他們往內在情感鑽得更深,「成本限制拍不了視覺衝擊的大場面,視覺上便會回到故事和人情本身。」不論是她的《燈火闌珊》,或林森的《窄路微塵》、曾慶宏的《過時‧過節》以至劉國瑞的《白日青春》,都可歸類為大時代、小人物的家庭故事,各個導演都聚焦不同的香港家庭矛盾和衝突。「沒有宏大場景,要在小場景中產生動人的情感和故事,家庭故事是相對容易牽動情感。」她嘗試解釋這個現象。

「面對成本這些限制,我唯有抱住和美香一樣的心態,就是不斷嘗試創作。而我相信一件事物的未來是靠這樣走出來的。一直以來我走向電影的路都沒有明確步驟,只是知道方向,自自然然便會行到一條路出來,我相信香港電影也是這樣。」

曾憲寧(左)和另一位編劇蔡素文,針對香港霓虹燈工業進行深入研究,如發展歷史、製作工序及美學特色等,串起角色和劇情。在拍攝過程中還要面對霓虹燈牌邊拍邊拆的處境,與時間競賽。
曾憲寧(左)和另一位編劇蔡素文,針對香港霓虹燈工業進行深入研究,如發展歷史、製作工序及美學特色等,串起角色和劇情。在拍攝過程中還要面對霓虹燈牌邊拍邊拆的處境,與時間競賽。
《燈火闌珊》是香港首部以霓虹燈為主題的電影,片末播出珍貴的全盛時期霓虹燈飾錄影片段,並逐一向霓虹燈師傅致敬,餘韻悠長。
《燈火闌珊》是香港首部以霓虹燈為主題的電影,片末播出珍貴的全盛時期霓虹燈飾錄影片段,並逐一向霓虹燈師傅致敬,餘韻悠長。

PROFILE

曾憲寧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後取得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位。首次執導的《燈火闌珊》,未正式上映已成功打入國際影展,入選為第三十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亞洲未來」競賽單元,是唯一入圍競賽單元的港產片。在第五十九屆金馬獎中,張艾嘉取得最佳女主角,並入圍最佳視覺效果獎。

製作支援

曾憲寧執導、編劇的《燈火闌珊》,為第五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專業組優勝作品,得到資助金額五百五十萬元。此外,電影亦獲選為第十九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HAF邁進康城計劃」的得獎計劃,於康城電影市場進行特別放映,為電影人提供銷售代理、發行商及電影節展映等合作機會。HAF是香港國際電影節電影業辦公室(HKIFF Industry)旗艦活動,於每年三月與香港國際影視展同期舉辦,分為發展中項目(IDP)及製作中項目(WIP)兩個類別,支持各類劇 情片及紀錄片項目。

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新導演 觀照大時代小人物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