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後浪】本地木工 復興香港製造 木匠周健龍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文化後浪 創作香港

【文化後浪】本地木工 復興香港製造 木匠周健龍

25.05.2021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k210420charlotte-161

近年多了年青人投入木工製作,期望復興這曾風光一時的「香港製造」。一木工房的創辦人周健龍(Ken),是其中一員。他談起香港木工從前的風光:「以前六七十年代,香港有香港傢俬廠,香港傢俬廠的機器也是香港製造的!」

三年間,他走訪中港台學習木工,兩年前開設工作室,與其他木工人做出更好質素的作品,也聯合辦木工展覽,冀盼再振興這本地工藝。

曾赴台灣學藝

八十年代內地開放,工廠北移,香港的木工如夕陽般漸漸暗退。Ken很喜歡傳統木工,欣賞當中的傳統智慧。他邊說邊把長條型的木榫,嵌入平滑的圓木塊,裝嵌成牢不可破的椅子。「我一直對香港木工這四字有點執着,覺得為何以前如此厲害,現在會變成所謂的興趣班形式?」不少人或不相信,有完全香港製造的木工。當Ken以木工為全職時,很想讓人知道由原材料到加工,真的整件事都在香港發生。他說:「我還想讓人知道,原來香港也有着有質素的傢俬。」

Ken談起學木的契機,是因上一份工作雖然開心也在掌握內,但擔心長此下去會習以為常,因此萌生學習新事物的想法。他遞信後想起從前曾初試木工,盼望能深造下去。因為仰慕台灣木工的興盛,於是在二○一六年跟隨三位台北木工金牌老師,用一個月的密集課程,學習入門基礎。他笑着回憶起當時學師情況,「台灣學木工沒有冷氣,只有風扇。那時不論男女都很瘦,因為每天衣服都濕透。朝早濕一次,吃飯乾了,下午再濕一次。」

Ken冀望大家支持香港木工,並非單單因為是在本地製造,而是看見香港製造也有能有質素。
Ken冀望大家支持香港木工,並非單單因為是在本地製造,而是看見香港製造也有能有質素。

回到香港,他在木家具店工作了一年八個月,於密集式製作實木家具中改良技術。為拓闊視野,他再去到中國吉林偏遠地區學木工,四個月內日復日模仿不同大師作品,過程體會到為何工藝需要練習和時間。其後,他再度回台灣,調整心態歸零,由基本重新學習三個月。因為一份認真的態度,學師三年,他終回港與人合租工作室,創立一木工房。幾經摸索,他還在今年三月開了個人工作室。

現時興趣班的出現,讓人誤解木家具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他有着一份堅持,計劃主力一對一課程,希望學生能完整地體驗造木家具的過程,由親自搬抬牆邊的木材,到刨木、鋸木、上油等,從零到一百落手製作。Ken說:「熟手技工其實也要四天,由原材料到好fine地做好,用二、三十個小時,其實也不過份。」他盼望更多人明白,並非有機器就可以快,一門工藝製作的背後,需要花費不少心思和時間。

召集本地手作人

除了做一般木家具,Ken亦發起個人項目, 找來運用不同材料的本地手作人crossover。他說:「我想令工藝不這麼離地或困難,變得生活化。」他覺得每件作品只有木會很悶,並想同時展示本地其他工藝,是以加入藤織造舊式櫈、也以皮革造木櫃的抽屜,並以金屬為木製小物製作裝飾。但因為成本相對高,現時還在試驗階段。

今年年頭,一眾木工人在合舍舉行「木工與他們的產地」本土木工展覽。
今年年頭,一眾木工人在合舍舉行「木工與他們的產地」本土木工展覽。

去年他夥拍另外六位木工人,舉行近年首個木工展覽《港產木工試驗平台展》。今年二月,他們再集合了十多個本地木工單位,在合舍舉辦木工展,由樹材開始到處理天然物料、設計、資料蒐集及製作技藝,向大眾推廣香港木工。展覽成為了不同範疇的木工人交流之地,他感恩大家都不吝嗇互相指教,讓剛起步發展的木工羣體,精益求精。去年他們更開設羣組,交流資訊、分享資源,也會推介用料及工具,「我們有時買完覺得好用,會叫大家不如也試試。像試化妝品般,試勻才知哪種好用。現在二十人各自試個別牌子,就快很多。」有時他們甚至互相介紹客人,要復興一門工藝,重要的還是眾志成城的力量。

Profile

周健龍(Ken),一木工房創辦人。曾以三年時間走訪台灣、香港及中國吉林學木工,2019年回港成立工作室,主要以一對一形式開班教木工,及製作木家具。早前,聯合十多個木單位舉辦《木工與他們的產地》本土木工展覽。

梁俊棋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文化後浪 創作香港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