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介】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從廚房的門來看俄羅斯,反思獨裁歷史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新書推介】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從廚房的門來看俄羅斯,反思獨裁歷史

mpw-photo-6

俄烏戰爭持續逾一年,除了目前戰事局勢以及國際政治角力等,亦不能不去理解俄羅斯歷史和權力體制的思考。今年二月,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報道文學新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推出中譯本,透過多個廚師的故事,刻劃戰爭、革命、核事故、饑荒等前蘇聯及俄羅斯的重要歷史事件,從廚房的門窺探自沙皇時代至今過百年的獨裁統治。

出版《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記錄進入權力核心的廚師

沙博爾夫斯基畢業於華沙大學新聞系與政治學系,早前撰寫不少土耳其政治議題研究報道,也關注威權轉型與人權議題,尤其是中歐和東歐國家如何從共產解體走向民主自由的過程,代表作《跳舞的熊》正是以熊比喻經歷各種轉型、掙脫奴役的人。

有別於沙博爾夫斯基的前作《獨裁者的廚師》以五位獨裁者私廚的視角,由食譜和服從權威的故事訴說獨裁者統治手腕和政治現象,今次新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聚焦俄羅斯為主角,自末代沙皇,前蘇聯至現時普京統治下的俄羅斯,亦談及對波蘭、烏克蘭、喬治亞、白俄羅斯等周邊國家的影響。

沙博爾夫斯基走訪不少廚師或其後代,重現宴會或廚房菜譜,從廚房規條或宴會安排窺探獨裁權力的現象,例如克里姆林宮的專廚必須永遠保密,而且永遠不能出國,隨負責對象而決定存續時間等等的限制,沙博爾夫斯基在書中直指:「最重要的是,你們可以看見當權者如何把食物當成政治宣傳工具。」

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新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中的「美食地圖」
波蘭作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新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中的「美食地圖」

其中沙博爾夫斯基拜訪史達林的廚房,整理廚師亞歷山大.埃格納塔什維利的經歷,當然絕非普通煮食幹活,而是他如何在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下乘利得益,甚至進入史達林集團核心,卻因而成為政敵貝利亞的眼中釘。此外,沙博爾夫斯基也記下了亞歷把喬治亞的烹飪傳統和儀式引進史達林的宴會,並指出史達林因而注意到:「廚房和喬治亞式的宴會是主人翁炫耀財富與權力的時刻,是富人羞辱窮人的時刻,更是能把窮人整治得更加服貼的時刻。」由此,原來簡樸的餐桌,變成饕餮盛宴,足足改變了史達林和全蘇聯的廚房。

大饑荒下的菜單 紀念列寧格勒犧牲者的麵包 戰爭與核事故現場的廚娘

除了服侍權力核心的廚師,還有一些接觸平民、 士兵的廚師,從另一個視角重塑多件重要歷史事件。沙博爾夫斯基的文字沒有花巧雕飾,用精悍直白的叙述,尤其不少篇幅以第一人稱口述寫下受訪者親身經歷和感受,對人性、體制和歷史的反思更加深刻有力。

例如〈列寧格勒圍城下的麵包師傅〉,以糧食短缺的角度,像在搓揉麵團時摻入石頭粉等雜質,還原列寧格勒遭納粹圍城的苦況,亦透過倖存人的見證,如何因得着在麵包店工作的機會而從面向死亡轉身面向生存,同時在饑荒中見盡人性,有同學和其家人趁煮食崗位之利而賺錢發達,也有賣力工作不偷食的麵包師傅最後餓死在店裏。此外,還有更多關於圍城期間為何糧食儲備不足的問題、莫斯科卻一切如常等等的討論。沙博爾夫斯基在最後的菜單提到,全俄羅斯的麵包店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我們來烤圍城期間做的麵包」的活動,為了紀念列寧格勒犧牲者。

書中每章最後都附上相關菜單
書中每章最後都附上相關菜單

在〈自願前往阿富汗的廚娘〉一章則讀到在阿富汗戰爭為士兵煮飯的廚娘故事。被士兵稱為「妮娜媽媽」的廚娘憶述過去如何用心照顧士兵,不只食物味道,更是關懷他們思鄉之苦,會在紅蘿蔔刻笑臉、安排幸運月桂葉等。同時,這位廚娘亦有強韌的一面,深知置身軍營,權力爭鬥處處,不能跟任何人做朋友,不能相信任何人,在拿捏權力平衡下有時挺身而出,在身邊隨時有人死去不回來的日子,衝擊過去她對戰事「友情干預」說法的想法,思考對抗與犧牲。

還有〈童話森林與車諾比的廚房〉中七位走進核事故現場的廚娘,比起煮食菜單,更深刻地寫出災難中廚娘所經歷的人性。不少廚娘受核輻射影響,身體出現種種過敏、腐爛、腫瘤等輻射綜合症狀,然而,有更多的痛苦在於承受他人的恐懼和歧視。核輻射不只毀了她們的健康,更毀掉了她們的記憶和心靈。

無論是權力核心的嚴苛獨裁,抑或落入民間大眾承受的苦難,沙博爾夫斯基都寫進這本「俄國美食的飲食書」中,值得我們一再反思。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