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香港數碼鴻溝 資源、知識不足都是成因 羅陸慧英教授:你冇得選擇上唔上網,只可選擇存唔存在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數碼貧窮

解構香港數碼鴻溝 資源、知識不足都是成因 羅陸慧英教授:你冇得選擇上唔上網,只可選擇存唔存在

tan211124-lucas-0315-1

DIGITAL DIVIDE
數碼鴻溝成因:
科技資源、知識與能力不足
羅陸慧英教授

層市民因自身經濟條件,讓他們不能追趕合時的電子產品,但「數碼貧窮」現象,豈止資源分配問題?

港大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創辦總監羅陸慧英教授,一直探討本地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議題,曾針對學童的網上學習表現作出研究。除了財富貧窮,她提出數碼知識貧乏,亦是導致社會上數碼鴻溝擴大的重要因素;不止學校,社會上也出現嚴重的數碼能力差異,長者、無業人士等處於弱勢的一羣人往往被社會忽略。民間自救,能否助他們追上愈見急促的數碼化進程?

tan211124-lucas-0579
上網不是只有數據卡便足夠,還須擁有數碼能力。

網課當道 學童能力差異大

羅教授去年進行一項有關學童網上學習情況的研究,第一期報告揭示,網上教學加深基層家庭學生的數碼鴻溝。她解釋,學界層面的數碼鴻溝問題,以往較着墨於不同階層的學生,有沒有適合「工具」,例如屏幕設備。

「以前的討論焦點是你有沒有一部機,可否上網;現在還有一重點,就是你有沒有數碼能力。」她發現,縱使逾九成學童可在家中上網,卻不代表他們有足夠的數碼能力,「在同一家學校裏,最高分和最低分可相差四個標準差;學生的數碼能力差異很大。」

她續引用早前的調查數據;團隊針對小學三年級、中學一年級與三年級三個羣組,發現部分小學得到的數碼能力平均分,比個別中學的結果還要高。「你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有一班小三學生的數學科平均分,比中學生還要高,但兩者所學的都是同一內容;我們就會覺得很難想像。」

缺乏家人支援 兒童難掌握技巧

基層學童單在「工具」一環,已經與富裕家庭的孩子形成鴻溝;她的研究亦發現,兒童學習上網,一般都是從家人身上得到支援。若然基層學童的父母,本身也未有足夠能力引導子女,學生之間的數碼鴻溝將會惡化。

「如果學生的數碼能力較低,要他們投入網上教學,一定是蝕底。疫情使網上學習成為主流,將來肯定會用得更多;若你以網上教學作為學習渠道,一定是個問題。」

除了硬件上的支援, 羅教授認為, 透過教育提升弱勢的數碼能力,更是重要的課題,「人們以往都說,現在的小孩是digitalnative,以為他們用用吓就會懂,但近年的說法已不同;很簡單地比方說,他們能不能在網上找到真確的資訊,一些高端的能力他們也未必能掌握得到。如何提升他們的數碼能力,是值得深思。」

長者與無業者首當其衝

當數碼設備和科技滲透生活每一角落,數碼鴻溝已不止發生於學生之間;基層市民是否有足夠財力應付電子設備固然是重點,數碼能力的高低同樣重要。「一個人的數碼知識貧乏,也有機會產生很多危機。近年很多中年人都墮入電子騙案,好像網上情緣、投資騙局等等,這都是數碼鴻溝帶來的另一影響。」

羅教授留意到社會上的確有羣體被科技發展拋離,長者和無業人士更是首當其衝。「現在全世界都是科技社會,你不懂數碼就不能工作,老闆也不要你吧,所以在職人士怎樣都能有基礎能力;反而一些退休人士、家庭照顧者,就很容易脫節。」

她提到,長者多數不熱衷追求新科技,也不願追趕潮流,往往令他們與社會的數碼差異擴大:「電子產品跟你的衣著是有分別的,你可以穿回八十年代的衣服,但電子產品隔十年就已經不能再用。有能力的話,一定要keep自己updated,否則時間久了,你就很難跨越那個鴻溝。」

羅教授想起家中的長輩,也是不諳上網。她坦白,就算為他們購買智能電話,他們也未必能「搞得掂」:「老人家,眼又矇耳又聾,很難用的。」身體的客觀條件,讓長者追趕數碼能力時遇上障礙,也不是他們有沒有心學、有沒有慧根的問題,「我也在想,我退休後會否有數碼鴻溝的危機呢?」

科技發展快 不能選擇不上網

她剖白,自己一直也沒站在追逐科技潮流的前線,但近年的數碼化進程,讓她不得不趕上步伐,「早期的大哥大、call機,到2G電話,我都可以選擇不用;後來再演變成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當手機成為一個multifunctional的用具就變得不一樣。電話號碼已經成為了你的personal ID(identity),你已經不能選擇不上網。」

投入數碼化進程與否,已不是個人意願問題;不跟隨,恐防會失去自身在社會上的權利。她舉例說:「你預約打疫苗要上網,很多政府診所又要上網預約,又好像消費券等等……若你不懂得上網,你的生活便會愈來愈麻煩。」

或許可怕的現實是,人們既不能抵擋科技發展洪流,亦不能把自己抽離。「當世界都在數碼化的時候,若你自己不數碼化,就等如你已經不再存在於這世界上;你不能選擇不上網,你只可以選擇不存在。」

政府決策宜顧及

社會上總存在「數碼貧窮人口」,面對着各方面的問題,包括資源不足、知識的貧乏,使他們不能讓自己成為數碼化的一分子,無疑是客觀事實,使他們成為被大眾忽略的對象。「你想想,為什麼在消費券登記中心外有這麼多排隊?因為這些老人家沒得選擇嘛。」

羅教授預料,政府將來推動的新計劃,例如電子疫苗護照等等,也可能會出現類似問題,「數碼化對這班人的影響,是決策時要思考的因素。政府從策略上,可以怎樣使社會多一點這方面的互助是很重要,例如找年青人做義工幫老人家處理上網的疑難等等。」

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智慧城市,數碼化必定是未來大趨勢,但羅教授認為發展智慧城市的着眼點,不止是添置智慧設備,而是讓市民都能擁有數碼智慧,「現在社會上的人就好像『出招接招』;政府會否在推動數碼化前,能有一個清晰的藍圖,讓社會一早做好準備,清楚每個界別的需要,我們總不能單靠民間力量解決社會問題。」

「既然知道社會上存在數碼能力差異,那麼我們應如何保證,處於弱勢的人,不會因此蒙受不公平待遇?當政府帶頭數碼化的同時,也應該讓所有市民都享用數碼化帶來的便利,若不處理,將來的鴻溝會更大。」

k211123lucas-115

PROFILE
羅陸慧英教授自一九九八年開始,擔任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的創辦總監。一直研究把數碼技術整合到學與教,近年多集中在數碼公民素養課題的評估。

編輯推薦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數碼貧窮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