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有街車文化解構 單車點變摩托? 四十年來,何以風靡一代又一代後生仔?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黑夜子彈

香港獨有街車文化解構 單車點變摩托? 四十年來,何以風靡一代又一代後生仔?

14.04.2023
譚志榮、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20211219_172306r

點解叫子彈仔?

街車,又稱子彈仔、曲架,是於七十年代末起在香港流行的一款單車。街車車架比較短,位置也較低,因此騎車者駕駛時需低頭及傾前身體,外形酷似子彈,所以街車又被稱作「子彈仔」。根據在八十年代已開始踩街車的資深街車愛好者狼人稱,當時香港市面基本上只得曲架及「耷頭」(即公路車)兩款單車,所以踩曲架的「周街都係」。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單車點變摩托?

街車何以成為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熱愛的次文化,也跟當時以電單車為主題的港產片有關,如一九八九年由周潤發主演的《阿郎的故事》及一九九〇年劉德華主演的《天若有情》,一度掀起電單車風潮。無法負擔電單車的年輕人,開始改裝子彈仔街車,在單車身上加添如俗稱「龍頭」、「鳳尾」、「油缸」、「包圍」等配飾,又在車身包圍上貼上貼紙圖案,模仿電單車外觀。除街車外觀酷似電單車外,不少街車愛好者亦會練習電單車花式技術如「瞓彎」等。但隨年代轉變,「包圍」款式越趨多元,不限電單車拉花,如近年興起以喜愛動漫 角色為裝飾的「痛車」等等。

1_11
2
《天若有情》劇照。(由受訪者提供)
《天若有情》劇照。(由受訪者提供)

 

車隊與屋邨

街車文化與香港的公共屋邨社區息息相關。出身草根的年輕人,在社區裏結識、長 大,感染相近愛好。八十年代起,街車愛好者按所居地區或屋邨,組成車隊,如活躍於石峽尾的東邨車隊、橫頭磡的川崎車隊;較著名、規模較大的車隊有榮興、躍馬、 紅白藍等等。車隊多以三種顏色作隊徽。據一個不願具名的資深街車愛好者說,車隊碰頭,不免上演街頭鬥車激戰;參戰車隊會各自派出最快的三個車手對決。現時香港較大型的街車車隊分別是極上會、紫夜及飄靈會;Facebook社羣「香港街車群」現有 五千六百多成員,亦相當活躍。車隊成員一般都會在車頭擺出所屬車隊的頭牌。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車尾掛大喇叭!

街車在街上疾速奔馳,通常未見其車,先聞其聲。街車每每「大出」(即 大規模的街車活動),總會有一、兩個成員踩着一部載上一雙大喇叭的街車,播放節拍強勁的電子舞曲,帶領車隊節奏;喇叭木箱也配以炫目 LED燈飾,俗稱「車機」。九十年代,MP3尚未普及,車機車手須在車頭裝CD機機頭,又在車尾裝汽車水電及汽車6×9喇叭與擴音器。現在科技發達得多,音源改為藍芽或以電話直駁,但喇叭加木箱的重量依然不容輕視。車手黑馬研究所成員Kenny形容,「踩得叻嘅大個真係有天份送石油氣。」

%e6%ad%a3%e6%96%b9%e5%9c%96
譚志榮、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黑夜子彈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