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異鄉人之城】就算在柏林 還是香港人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柏林,異鄉人之城

【柏林,異鄉人之城】就算在柏林 還是香港人

14.01.2022
匡翹(特約記者)
Terence Li(柏林)
40

香港人在柏林的人數不多,主要的族羣有二,一是留學生與藝術相關人士,而另一班則是以工程、電腦相關的工作人士為主,但因為柏林的工資比起德國其他大城巿偏低,後者許多不會長留柏林。那麼,香港人為什麼要留在柏林呢?我們找到了在文化界別、兩個處身不同人生階段的香港人,看他們為什麼要留在柏林。

德國唸碩士 感受開放與圍牆

以金錢成本考慮,在德國升學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你想在德國升學,尤其讀文化、語言一類比較非職業導向的科目,畢業後是否容易留在德國工作?張嘉芸(Karen),四年前來到柏林就讀文化研究的碩士,正好在今年畢業。她正在人生的分岔口。柏林不一定像想像中美好,如世界所有的城巿一樣,它們以自己的方法,將人拒諸門外的。

45

德國讀書真的不用錢?

Karen讀的是文化研究,而令她選擇到德國的原因之一,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她原來在香港大學時已有讀德語,也曾到德國寄宿學習德語。畢業後,在香港的影意志從事藝術行政、策展的工作。那時的她想要再讀書,結果就來到柏林。

在德國唸書,有這樣一個傳說:這裏讀大學免費,不過你要用德語讀,所以要懂德語。

這說法其實是部分正確。德國的大學教育,在歐美地區來說算是便宜的。在大部分聯邦州內,於公立大學就讀部分學科,並不需付學費,學生只需每學期付行政費,一般只是兩、三百歐,這還包括了免費的公共交通通行證。不過,部分聯邦州現在開始對非歐盟公民收取學費,而如果想要就讀如法律、商業等學科,也有較高機會需繳交學費。而在語言方面,其實德國有分德語授課與英語授課的課程。德語授課課程,一般要求學生有B2至C1德語水平。

Karen用德言修讀碩士,每周要讀近百頁德文文章。而在柏林這幾年間,她也在香港、柏林策展、監製過不同的節目。當中有舞台劇、華語電影節、紀錄片等。「在柏林這邊,一直有香港人在辦這些與香港的節目,但也有空間再加多點不同的角度。」而在柏林,要策展這類活動,就要與聞名的德國官僚周旋。

Karen 在柏林獨居的家。她沒有選擇像許多留學生般,住進多人共居的Wohngemeinschaft(WG)單位。
Karen 在柏林獨居的家。她沒有選擇像許多留學生般,住進多人共居的Wohngemeinschaft(WG)單位。

文件與真實

「這些文件根本就不需要他的回答,因為它們既不需要任何補充,也不需要任何修正,而他自己反倒是很需要這份記錄的,既需要我提的問題,也需要他自己的回答。」卡夫卡在《城堡》中,如此形容一些紀錄文件,也側寫了某種對文件的執迷。

柏林的藝術行業,很大程度上依靠資助生存。申請人書寫計劃書,陳述計劃核心、方案、程序、成果,年度的核心關鍵詞最好多提及,以德語書寫計劃書,是在柏林當藝術策展一大重要技能。

「寫好計劃書要花一段時間, 然後你要開銀行戶口,又要等評核,就算成功取得資助,又要等幾個月才取到資金。」她說。更麻煩的是,德國許多資助,其實要求申請人已有一定的基礎,「例如說,你要取得一些紀錄片拍攝的資助,對方會希望你已有電視台的放映合約。德國的電視台,會有一定時間作為播放紀錄片,而你有合約的話,就很容易取得各種資助。

Karen的漢娜.鄂蘭藏書
Karen的漢娜.鄂蘭藏書

排他的德國

柏林看似很開放,但背後實際的操作異常複雜,那時常混雜普世價值、德國人的地位焦慮、官僚關卡,甚至各式權力架構。「我不能說亞洲人在這裏的發展機會與德國人一樣。」她說。柏林的藝術圈,會有典型的白人男人優勢,「你看藝術機構的決策層,就會發現大部分都是白人男人。」

在種族平權的普世價值下,柏林許多組織都嘗試引入多元種族的視角,讓少數族裔的人有發聲的機會,但許多時候,那只是用來敷衍回應普世價值的「吉祥物」,沒有實際用途。「好像我有一名亞裔的女性朋友,在某大型的藝術組織工作,職責就是以亞裔的視角,看看展覽的論述是否全面。但事實上,她的意見不會帶來真正的轉變。」

Karen認為,德國甚至柏林,或許不是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這裏的人,心中的圍牆太厚了,你要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脈,要非常用力,花很長時間。」她舉例說,她有德國同學,似乎真心認為她是最好的朋友,她也不明所以,後來才發現,原因應是她曾約該名德國同學一起野餐。而她們認識已經四年了。結交朋友花的時間長,而就算相熟了,相交也淡如水,「我在德國host family的祖父之前過世了,那時祖母才發現,自己大半輩子都沒有朋友。」她覺得,這在德國人身上很常見,而在柏林,再加入人們來來去去,也讓人們很難建立長遠關係。

Karen想要留在柏林,首先她在這裏已建立一定人脈,德語又達一定水平,在這裏她會比較有優勢。但另一方面,倫敦也成了她的選擇之一。倫敦的文化活動,比起柏林有過之而無不及,Karen早前到倫敦與業界人士見面,初步感受到當地比較歡迎新人,對亞裔策展人的需求也大。但倫敦的工作壓力、競爭也較大,生活成本又高,柏林仍有它的吸引之處。

44

流動的形態

在世界流動,可能成了許多香港人的形態。無論日後走到什麼地方,在何地流散,重要的是,你在那可能暫留的某地學到什麼?在學術上,Karen畢業論文寫的是香港,用情感政治的角度,去了解她故鄉發生的事 。「那很難令我的指導老師了解。」因為情感與事件的聯結,當中有太多不能言傳的細微變化,描述如此困難,何況還要向另一個不同背景的學者解釋。

她已用德語寫好這份論文。在不斷修改後,一旦定稿,這就成為文件,存放在世界的某處。會否有人再讀這份用德語寫的關於香港的論文?就如卡夫卡所描述的處境,那也許只對寫作的人有用而已。

43
匡翹(特約記者)
Terence Li(柏林)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柏林,異鄉人之城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