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話】生而為人,何須抱歉?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非華語教育

【編者話】生而為人,何須抱歉?

non-chinese-education-057-m210113-yan-219

看見「少數族裔」四個字,你會先想起什麼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

白人呢?明明同屬少數族裔,社會卻視之為另一個族羣。

「我比較喜歡『非華語』(Non Chinese)的稱謂,少數族裔帶有一種歧視意味。」其中一個受訪者說。

共融,不止是別人融入我們,我們也要融入對方。香港市民以至政府,對於非華語族羣的認識又有幾多?香港的少數族裔真的是少數嗎?根據統計處於二〇一六年的統計,扣除外籍家庭傭工後,香港共有二十五萬四千七百人屬於少數族裔,佔人口的3.8%。以百分比而言,他們的確是少數;但是以數字而言,二十五萬多人的命運,總不能當是「小事」。

二〇一一至一六年期間,新出生的少數族裔人口之中,有三成是在香港出生。換言之,香港將會有更多「少數族裔」是土生土長的第二代。

「學生每日在學校八小時,為什麼連基礎中文都學不會?」其中一個受訪者質疑。

旁觀非華語生在方塊字海掙扎,難免令人回想小時候學習英文的痛苦。今日回看,唯一慶幸自己屬於大多數。九成學生都遇上的同樣問題,問題就不成問題,因為人人都有問題。香港的非華語學生,不幸地屬於少數,他們的問題就成了大問題—非華語家長不夠重視孩子教育、他們連家長日也會缺席、非華語學生學習態度懶散。

Blame the victim之外,為什麼沒有人質疑,問題之所以出現,不就是因為有問題出了大問題嗎?──教育政策治標不治本,考試指揮教學,教師沒有足夠培訓及認可,以及到喉不到肺的撥款。少數族裔的基層家長,與香港一般基層家長一樣,從事藍領工作,工時相當長,往往因此缺乏時間照顧孩子。然而,所有家長都一樣,總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採訪期間,兜兜轉轉,發現問題再次指向教育的根本,以及所有政策的根本──到底我們有沒有視學生為一個「人」?設計政策或教學方法的時候,有沒有「以人為本」?

非華語學生面對的困境,其實是所有學生面對的困境。

伍詠欣

專題組編輯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非華語教育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