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裏尋她】荃灣成為衛星城市六十載 看見新市鎮發展背後的女工光輝奮鬥故事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眾裏尋她】荃灣成為衛星城市六十載 看見新市鎮發展背後的女工光輝奮鬥故事

策展人黃嘉瀛。

荃灣成為新界區首個新市鎮,原來已有六十年。推動社區發展背後,不乏女性勞動者的身影,拾荒者、清潔工、保安員等崗位之上,都有婦女勞工的辛勞付出,惟她們的努力卻鮮有得到肯定;身為照顧者的家庭主婦,其角色和付出更是常被忽視。

適逢荃灣成為衛星城市六十年,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盼能藉着《眾裡荃灣姊妹節》中的展覽、音樂劇、頒獎禮,呈現本地、少數族裔、新移民姊妹的故事,將她們不為人知的光輝奮鬥史傳揚開去。

肯定婦女勞工的貢獻

一九六一年,政府立憲將荃灣列為新界區第一個新市鎮,當時,該區已是工廠集中地,主要為紡織、塑膠、製衣、搪瓷等輕工業,可謂是「工廠妹」的天下。及至七十年代,政府陸續在區內興建大型公共屋邨、商場、商廈。如今,遍佈私人屋苑和大型購物中心的荃灣已是有名的天橋之城。

女工會的社區生活工作室,亦於去年十一月落戶二陂坊,這一年來,女工會接觸了大概一百至二百位荃灣婦女,發現這裏的女性,超過七成為四十歲以下,大部分是新來港或準來港人士,居於劏房,並育有兩名或以上子女。默默照顧孩子的她們,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幫補家計,生活欠缺保障。走過一甲子,從工廠妹到照顧者,不論是有薪酬還是無酬的勞動婦女,這群女性勞工的付出,始終未被看見。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組織幹事梁瑋晴表示,「 今年是荃灣區六十周年,但在主流論述中找不到婦女的位置和特色,所以我們強調婦女的身份和角色,想給予她們確定。」 故計劃命名為《眾裡荃灣姊妹節》,寓意「眾裡尋她」,找出為社區發展貢獻的女性。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成立於一九八年年,在女工會字典中,婦女勞工包括從事有薪酬的勞動婦女,以及從事無酬家務勞動的主婦。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在女工會字典中,婦女勞工包括從事有薪酬的勞動婦女,以及從事無酬家務勞動的主婦。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總幹事總幹事胡美蓮和組織幹事梁瑋晴(左)。
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總幹事總幹事胡美蓮和組織幹事梁瑋晴(左)。

策展人黃嘉瀛和女工會早於七年前結緣,當時她正在一間初創公司工作,負責為企業配對受惠機構,某次為電影公司的放映活動尋找相關的社福機構,便找到了女工會。她其後曾和女工會合作舉辦電影放映會、擺地攤籌款。

去年,她策劃了九龍城公務員合作社文獻展,因搜集資料的緣故,再次和自一九九七年起研究合作社政策和歷史的女工會聯絡。適逢荃灣區成為衛星城市六十周年紀念,團隊申請到荃灣區議會資助,才促成了本次合作。黃嘉瀛如此形容女工會:「地味很重,一點修飾,一點偽善也沒有。」從沒想過能在南豐紗廠般「decent」的場地舉辦展覽,「女工會是比較草根、游擊,不是太講求形式的團體、睇餸食飯,有咩煮埋嚟就食。」儘管資源緊拙,但是黃嘉瀛指團隊決心「有細做細,有大做大」,「雖然資源很少,但每一個細節也是想過度過才做,是我們能給予大家最好的。」

計劃自去年年底開始籌備,目前,展覽正於南豐紗廠和女工會的社區生活工作室兩個場地舉行,南豐紗廠的展區以十位女工的故事為骨幹,策展團隊訪問了區內的拾荒者、少數族裔、新移民、長者、年輕人等,展出她們的工作服衣飾和用品。「展覽或藝術的一個倫理性就是體現於,將不被看見的事展示給別人看見,那麼他們就不會被推到邊緣,而是被拉回社羣入面。」

策展人黃嘉瀛
策展人黃嘉瀛
社區生活工作室原是劏房、更曾經歷火災,是次展覽期間則用以展示文獻資料,並放映一眾年輕人在紀錄片工作坊為婦女拍攝的作品。
社區生活工作室原是劏房、更曾經歷火災,是次展覽期間則用以展示文獻資料,並放映一眾年輕人在紀錄片工作坊為婦女拍攝的作品。
除了展覽外,本月亦會舉辦女工音樂劇場及荃灣小姐 Lady Tsuen Wan 頒獎典禮 ,娓娓道來她們的故事並肯定她們的工作成果。
除了展覽外,本月亦會舉辦女工音樂劇場及荃灣小姐 Lady Tsuen Wan 頒獎典禮 ,娓娓道來她們的故事並肯定她們的工作成果。

不被認可的她

十位婦女勞工背景多元,遭遇各異,但她們均不被看見。以拾荒和回收為生二十載的英姐為例,因為長時間勞動,雙腿已腫得發漲,不能走動太久,但仍堅持一星期工作七天。「城市人沒有將拾荒者視為對城市有貢獻的人,食環會嫌他們阻街,人們會嫌他們污糟,商鋪會覺得他們收走垃圾是應份的,沒有想過拾荒者承擔了商戶清理垃圾的責任。政府將推行垃圾徵費,其實收紙皮時也會產生垃圾,那麼徵費是否就轉介到拾荒者身上?商戶就完全不需要處理他們的發泡膠箱、紙箱等?拾荒者的貢獻從沒有被appreciate,他們永遠不是一個decent,可以放入博物館、展覽場地的話題。」黃嘉瀛解說時難掩氣憤。

被排除在外的她

「香港說了這麼多年文化共融,但是很多人被排除在外。」黃嘉瀛說的,是為了父親的醫藥費在港打兩份工的尼泊爾清潔工Chandra、亦是疲於照顧三位子女的巴基斯坦婦女Asfa,還有社區內每一位少數族裔人士,乃至於新移民。黃嘉瀛特別提到新移民的議題,十個故事中不乏她們自力更生的故事,「他們已是三、四十年前的新移民,其實他們的身份認同已經是香港人,他們那輩已經服務了香港很久,有些下欄工作不會有香港人做,他們就pick up了。」眼看這個年代不少青少年的雙親都是從中國來港生活,卻在歧視新移民,她直指:「論述不應該再是這樣,是否應該將他們納入自己人的光譜之內?因為大家都是在suffer。就算你說你父母都是香港出世,你祖父母是否在香港出世?有多少人是原居民?而真正的原居民偏偏就是正在被罵的人。」她強調,新移民被歧視的問題應被正視,不然只會抹殺未來,「分門分派,邊緣化某些人,是在打擊自己,明明我們可以更壯大。」

被定形的她

與此同時,黃嘉瀛亦希望外界能對社會文化日積月累的性別定型多作反思。她點出荃灣街市「真姐毛巾」檔主真姐的故事尤其發人深省,真姐的丈夫在小店開張翌年便因急病去世,獨力撫養五個子女的她,從未有過再婚的念頭,更指自己不如育有更多子女的「家婆」。縱使真姐的堅毅值得被歌頌,但黃嘉瀛指出,對女性的定型令照顧者的權利被剝削。「讚揚會否變成了一種壓力、標準或束縛?我覺得可以思考一下。其實可以將責任訴諸社會,可能是託兒政策令你沒法放下小朋友去工作,或者是因為你有五個孩子而在職場上被歧視,沒有競爭力也許不是你的錯。」團隊盼望荃灣姊妹的故事,能夠讓社會以小見大,將眼光拓展到隱身於全港各區,與大家擦身而過,甚至就在家自己中的婦女。

黃嘉瀛形容,不要吵鬧,做實事,咬緊牙關撐起頭家,彷彿就是舊時女性的「obligation」。
黃嘉瀛形容,不要吵鬧,做實事,咬緊牙關撐起頭家,彷彿就是舊時女性的「obligation」。

「眾裡荃灣姊妹節-紀念荃灣區成為衛星城市六十周年」展覽

即日起至十二月三十日

南豐紗廠:荃灣白田壩街45號四廠地下

女工會社區生活工作室:二陂坊16號地下A

女工音樂劇場

日期:十二月二十六日

時間:上午十一時、正午十二時

地點:南豐紗廠

荃灣小姐 Lady Tsuen Wan 頒獎典禮

日期:十二月二十六日

時間:上午十時半

地點:南豐紗廠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