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Sharing】女皇的「遺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Editor’s Sharing】女皇的「遺產」

queen2

女皇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升遐,震撼全城,亦象徵一個時代之終結。不少港人紛表哀悼,連日來赴金鐘領事館弔唁者眾,當中不分年齡,長長人龍之中,有的更是未曾經歷殖民地時代的千禧後。

消息沉殿數天,坊間轉為探討人們之「戀殖」心態是好是壞,亦熱議傳媒在報道時的用字、措辭是否恰當,究竟是「王」還是「皇」?(視乎個別媒體用字)應用「駕崩」抑或「離世」?

以上良性討論並非本文之主題。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女皇肖像是我們生活一部分:政府部門總會掛上女皇玉照;電視收台前亦會播出女皇畫面,配以「天佑女皇」一曲作背景音樂;我們日常使用的錢幣,都印上女皇頭像,至今仍流通,惟數量愈見稀少,當每次找零時遇上「公仔頭」,我都珍而重之,好好收藏。

在女皇離世翌日,我翻箱倒櫃,找到多年來收集的「公仔頭」硬幣,數量也不少;同時發現一大罐家人儲起的「十角形」五蚊銀。這款五元硬幣在七六年開始發行,惟其後港府轉為鑄造帶有安全邊之圓形硬幣,前者便於一九八一年年尾停止流通;換言之,這一大罐硬幣早已淪為廢鐵,保養如新的或會被收藏家青睞。

縱然這些錢幣一文不值,不過,在我角度依然珍貴,每一顆都是歷史之見證人,證明本港的確經歷過一段殖民歲月。不論殖民主義本質如何,歷史終歸是歷史,就算任人如何改寫、諸多否認,也不能動搖一段由幾代人共同走過的歷史之真確性。這些錢幣都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個人覺得比今時今日的「抽氣扇」錢幣更具美感)

拿抹布擦擦硬幣,看着這「貴族朋友」的肖像,忽然感覺親近;這位騎鶴西去的老者,彷彿依舊在我們生活中遊走。仔細觀察周邊環境,或許還會發現更多女皇留給我們的「遺產」。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