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異鄉人之城】西德戰後移民史 土耳其移民六十年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柏林,異鄉人之城

【柏林,異鄉人之城】西德戰後移民史 土耳其移民六十年

14.01.2022
匡翹(特約記者)
Terence Li(柏林)
12

西德、東德這組字眼,對新一代的香港人來說可能只是歷史名詞,但在德國,尤其是柏林,這是仍存活的、對現實有影響的觀念。歷史上曾發生過的,以不同的方法影響至今。當你在柏林看到滿街的土耳其人、Döner店,那源自東、西德仍分割時,西德政府的一項移民政策。

Anwerbe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直譯為德意志共和國招募政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執行,主要是要為戰後西德輸入足夠的勞動人口。那時西德正向製造業發展,同時戰後西德仍需要大量人力在建築業上。與美國輸入墨西哥勞工的Bracero Program類似,西德政府在一九五五年先與意大利簽訂輸入勞工的協議,而這協議在一九六一年擴展至土耳其,直到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這政策才取消。

這些離開家鄉到西德工作的人,在德語被稱為Gastarbeiter,但由於後來留在德國的Gastarbeiter以土耳其人為主, 現在在德談及Gastarbeiter,主要也會聯想到土耳其人。根據德國官方數據,土耳其的客籍工人,在一九六一年只佔整體客籍工人人口的0.97%,到一九七三年時,比例已升到22.96%,取代了南斯拉夫及意大利,成為最多德國客籍工人的國家。

最早期的客籍工人,做的多是厭惡工作,又或要搬到新發展工業區的工作。他們的居住地區也有限制,土耳其人在柏林就限於Kreuzberg及Neukölln一帶,所以該區至今仍是土耳其社羣的聚居地。早年Google想要把辦公室設到柏林Kreuzberg,就引起了巨大的反抗,原因之一就是會趕走此處的土耳其社羣。但其實即使Google不來,Kreuzberg與Neukölln已經有一定程度的仕紳化,只不過柏林的所謂仕紳化,與香港比較之下,甚至可以算是「新舊有機融合」了。

二戰後柏林百廢待興,德國政府由是從其他國家輸入勞動人口,時至今日,這些移民成了德國人口重要的 一部分。圖為柏林二戰時受過轟炸但保存下來的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二戰後柏林百廢待興,德國政府由是從其他國家輸入勞動人口,時至今日,這些移民成了德國人口重要的 一部分。圖為柏林二戰時受過轟炸但保存下來的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

階級的流動

六十多年來,移民社羣在德國經歷不少變化。從最早期從事工廠、體力勞動工作。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石油危機引發經濟衰退,德國的失業率,甚至會比這些移民的祖國更高,於是如西班牙、希臘、南斯拉夫、葡萄牙等國的移民,離開德國的數量甚至比進入德國的為高。不過,土耳其移民數目在短暫減少後,又繼續大量流入德國。

這時土耳其移民的生活出現變化。他們開始比較多經營自己的小生意,如在旺區經營稱為kiosk的便利店,或售賣Döner等土耳其食物。在一九八一年,只有4.7%的外國人(Ausländer)在西德有自己的生意,直到圍牆倒下時,這數字升逾7%。到一九九五年,在舊西德區(alten Bundesländer)就有8.5%的外國人屬於自僱。土耳其人成為意大利人外,最大的非德籍公司東主社羣。

在一九九二年時的柏林,移民開設的新公司,有三分一是屬於飲食業,當中有36%是土耳其人開設,數目逾一千家。在柏林圍牆倒下後的旅遊狂熱時間,許多旅遊書都會稱Kreuzberg為「小伊斯坦堡」,即使這些土耳其人大部分都不是來自伊斯坦堡。

在柏林鬧巿的小店,如雜貨店、小食店,即使是出售德式食物的,許多也是由土耳其人開設。
在柏林鬧巿的小店,如雜貨店、小食店,即使是出售德式食物的,許多也是由土耳其人開設。

你會否守護自己的名字?

土耳其移民在西德來到第二、三代,他們的身份認同問題也成為一大議題。起初,無論對西德政府還是這些外籍勞工,也視這計劃為臨時性質。但隨着時間過去,這些勞工人口慢慢成為了德國的長駐人口。

現在,Gastarbeiter這用字在德國要小心使用,因為這意味着這羣人被視為過客,不被視為德國的一份子。但即使土耳其人想要融入德國,也要面對一定的文化衝突。在Berliner Zeitung撰寫專欄的土耳其裔記者Miray Caliskan,就分享過她的經驗:在十多年前,她想要歸化德籍時,負責的政府職員就提出過建議:她可以改一個比較德國的姓名,這有助她融入這社會—即使她在德國土生土長。職員的意思是,她可以改掉名字與姓氏,例如把姓改成有德國色彩的Müller。她選擇拒絕,「我不知道其他人有多聯繫於他的姓氏。我連結很深。我的姓氏其實應該為Çalışkan,發音為Tschaluschkan,譯作德語是指勤奮。」她說。但最後她也「德語化」自己的姓氏,把土耳其字母 Ç、ı、ş都刪去,變成了Caliskan。

要香港人改一個名字,大家也應該習慣了。現在許多人也是用英文名字與人接觸,但如果你被建議改一個外國的姓氏,你又能否接受呢?

匡翹(特約記者)
Terence Li(柏林)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柏林,異鄉人之城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