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來的傾聽】 一個心理學家的自述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借來的傾聽】 一個心理學家的自述

28.06.2019
譚志榮李浩賢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信最近香港接連發生的社會抗爭事件,確叫人看得心痛,甚至令人牽動情緒到寢食難安。要知道一般身體機能上的病和痛,醫生尚能協助,但出現情緒壓力和心理上的困阻,你又會向誰求助?又或,你懂得如何求助嗎?

精神科醫生?社工?還是心理學家?原來,有時我們連向誰求助也分不清。這回受訪者方婷,一位輔導心理學家,原是個電影人,轉輾卻成為大眾的傾聽者,一位輔導者。

她訴說了港人對心理專業的陌生,訴說了人們遇事只會頂硬上的悲哀。她更利用從前的電影專業知識,透過電影做心理治療。對她來說,電影也是一種分享美好概念的方式,和心理學壓根是沒太大分別。

opening

是次受訪者是一位被很多人誤會為「醫生」的心理學家─方婷。她除了是輔導心理學家,更兼任多間大專院校的講師,也是一名出版心理學書籍的作家,以及心理諮詢師等多重身份,誰又知道這位心理學家竟是「半途出家」呢!她唸大學時本是主修電影,也曾在電影業工作過一段長時間:「由於我中三時理科成績未如理想,縱然在中六能拔尖進入了中文大學進修心理學先修課程,但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修讀首個學位時,並未有選擇唸心理學,反而選擇喜歡的電影學系。當時只當心理學是興趣,根本沒有打算從事此行業。」

其中一個小組活動,便是大家一起畫禪繞畫,密麻麻的重複性的線條,自有療癒之效。
其中一個小組活動,便是大家一起畫禪繞畫,密麻麻的重複性的線條,自有療癒之效。

 

憂不能掌握自己命運

「畢業後,我曾參與電影劇本的製作,其中有大導演甘國亮執導的電影,我在工作過程學到很多,亦十分開心,同時卻又令我十分擔憂。」方婷說,在宏觀的大環境下,電影界新人的機會其實很少,等一個機會其實是需要點運氣,這種「命運不在我手」令她感覺好不踏實,故去增值自己,再加上興趣,便繼續報讀有關心理學。數年間,她不但完成課程,成績也相當不俗,最終正式投身這行業。

對於方婷而言,無論是有關電影還是心理學的工作,其本質也是一樣。她坦言:「我並不覺得自己是轉行,電影與心理其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她回想中學時,成績一般,成長環境與同學又有極大差異,令她產生自卑感:「我當初想做電影工作,也是想為自己創造一點與別不同的特質,同時也希望影響其他人,讓他們了解更多重要的概念,這跟我現在的工作心理治療及教育所做的工作,不是很類似嗎?」

透過不同種類的圖卡及活動,有助輔導心理學家了解受助人的內心需要。
透過不同種類的圖卡及活動,有助輔導心理學家了解受助人的內心需要。

因此, 方婷把電影結合心理治療,就顯得理所當然。她說:「電影治療是透過電影故事及情節,協助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士了解自己,並渲洩自己的情緒,以達至治療的效果。好像我會和來求助的人一起看《A Beautiful Mind》這講述精神分裂症的個案症狀同家庭照顧,又會和他們一起談論《Inside Out》(玩轉腦朋友)討論情緒及如何處理情緒,有需要時更可以根據個案興趣,藉由分享他們喜歡的電影,去了解他們心理投射的情緒和某些壓抑的想法。」所謂的「學以致用」,便是這一回事吧!

在忙碌生活中,人雖然有很多情緒感受,但未必懂得去了解及處理內在情緒,有時需要別人從旁替自己理清思緒。
在忙碌生活中,人雖然有很多情緒感受,但未必懂得去了解及處理內在情緒,有時需要別人從旁替自己理清思緒。

「醫生」「學家」大不同

在成為輔導心理學家以後,最令方婷困擾的,是常被人誤會是「醫生」!在常見的電視劇集及一些訪問報道,都不難看到心理學家被稱為心理醫生,很多心理學家對此也未必會就此澄清。對此,方婷坦言,這令很多人對所謂的心理「醫生」有所誤解─其實所謂心理「醫生」,指的是心理「學家」(更準確的其實是指臨牀心理學家),兩者有很大的分別。心理學家的工作,是為一些精神和情緒出現問題或困擾人士提供治療,其治療是專注個人思想行為模式,透過科學實證的方法,修正病人思維方法,學習情緒及壓力管理,以積極態度面對生活上的挑戰─因此,心理學家們是不會施藥的。

方婷指自己也曾經會受輔導對象的情緒影響,但她慢慢明白到,她要放下他人的情緒,維持自己的專業判斷,才能為人提供更好服務。
方婷指自己也曾經會受輔導對象的情緒影響,但她慢慢明白到,她要放下他人的情緒,維持自己的專業判斷,才能為人提供更好服務。

當然,精神和情緒問題也可以用藥物去抑制病情及治療,然而這並不屬於心理學家的工作範疇。「專注病理(研究疾病的起因、發展及變化,以及整個過程對患者的影響),透過藥物平衡大腦神經以調節情緒等問題,其實是屬於精神科醫生的工作。當然,精神科醫生也可以在療程中,以心理輔導技巧輔助治療。」方婷說。

在香港,心理學家可按其工作範疇,細分成四個類別,分別是:第一是臨牀心理學家,主要工作是以病理學取向,為受精神及情緒困擾的病人作出最適合的治療;第二是教育心理學家,多為政府工作,主要支援學校處理學生情緒或SEN學生問題;第三是工商業心理學家,多為商業機構員工作職業培訓及測試。方婷補充:「最後一類就是我現時擔任的職位,輔導心理學家。我們的工作與臨牀心理學家類似,不同的是輔導心理學家更注重預防、教育,或生涯規劃等防禦介入工作。因此,不需要在精神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才去見心理學家,只要出現一點徵狀,都可以找心理學家傾談一下,令問題不會惡化。」

生涯規劃不只學生

為何釐清心理學家的定位及性質是如此重要?因為心理學家的工作不只是治癒病人,它可按其工作範疇分類,其工作內容也不盡相同,因此要了解他們的工作範疇,在需要時才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專家。「輔導心理學家其中一個重要工作,是為人做生涯規劃。」她強調,所指的生涯規劃,並不只是如中學生那種,為未來發展或職業尋找路向,而是為不同年齡、有不同需要的人提供輔導,以科學和標準化的性格及取向評估,協助他們作出人生重要的抉擇。

「例如我有位受助者是位廿多歲的年輕人,他為前途憂心,當時的工作並不愉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想轉工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方婷指出,所謂防禦介入就是趁問題未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前,尋求找出問題源頭,以免情況惡化;甚至可讓人認識自己的問題,如有些人日常思考會傾向悲觀,如他們不改變思考模式,會增加患焦慮及抑鬱症的機會,輔導心理學家也會對此作出引導。

方婷(中)與兩位學生,余雪琼(右)及陳海力(左)都是「半途出家」,本身都不是從事有關心理學的工作,亦因此更有共鳴。
方婷(中)與兩位學生,余雪琼(右)及陳海力(左)都是「半途出家」,本身都不是從事有關心理學的工作,亦因此更有共鳴。

搞不清的註冊制度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會,涉及醫療專業的職業,心理學家應該是如醫生、藥劑師等專業一樣,存在一個法定專業資格認可制度。方婷對此卻慨嘆:「香港的註冊制度相比其他先進地區,仍然是比較落後的一方。」原來,在香港要成為一名註冊心理學家,現時須透過香港心理學會四個分部去完成註冊。每個分部皆可註冊其所屬的心理學家,各司其職為大眾提供不同的專業服務(即是教育心理學家由教育心理學部負責、臨牀心理學家則由臨牀心理學部負責註冊等)。方婷表示,心理學家的註冊制度暫時由業界自主推行,至於法定註冊制度(由政府認可機構負責的強制性註冊制度),也以先導計劃的方式開始在醫療專業團體中推行。

她指:「政府在2016年開始推行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然而,現時心理學家中,只有臨牀心理學家和教育心理學完成所有準備及審批工作,獲准進行專業先導計劃,其他範疇仍待審批,也許仍要花很長時間才可全面推行專業註冊制度。」

既然本港現時已有學會為本的註冊制度,為何仍急需推行法定專業註冊?方婷指出,雖然現時的註冊制度仍是有專業的審核機制,如規定申請者必須修畢一定程度、相關學科的學分;又或需證明在一年內從事相關行業等,才可成功註冊。可是,由學會實行、依靠業界自願的註冊制度在管理上不免混亂─不是由一個法定機構管理一個統一的註冊程序,對心理學家這類可細分成四種類別的專業,如何可以清晰界定及監管?

「由於機構為通過審核要完成的工作有很多,如要訂立條款、給予註冊成員持續進修路向;同時要制定合理的懲罰機制及調查制度,保障業界可維持較高的專業水平;政府又需要觀察制度的推行成效、或者諮詢公眾。因此,要完成整個業界的法定註冊制度,仍然是一條漫漫長路。」方婷嘆息地說。

方婷認為,找到自己的興趣是抒解壓力的好方法,適時把自己的情緒釋放,而畫畫便是途徑之一。圖為受贈的畫作。
方婷認為,找到自己的興趣是抒解壓力的好方法,適時把自己的情緒釋放,而畫畫便是途徑之一。圖為受贈的畫作。

告別壞情緒才能走得更遠

近日很多人受到社會氣氛影響,或會令個人情緒繃緊、家庭關係緊張,容易動怒、暴躁,種種狀況都有機會令家庭磨擦上升。因此方婷與一羣心理學家,除了會在日常的輔導中顧念社會事件,當社會有大事發生,也馬上關顧市民的情緒問題,作出即時反應,像在6.12社運後, 他們也是第一支專業隊伍,提供面對面心理支援。方婷指︰「我們稱這為危機介入服務,由學會的成員義務提供,事前還諮詢了律師意見,在輔導時不會問求助者私人問題,更會為情況嚴重者作合適的轉介。」除以個人為單位的援助外,他們更提供了三天以家長為服務對象的輔導服務,亦有不少人查詢,讓他們明白到社會或正正缺少這樣的援助。

不過她亦留意到,這次社會事件後,社會上多了大大小小的組織願意提供義務協助,認為這是一個健康、正面的發展,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個可靠的、合適的傾訴對象。「有時人們需要的不是實質的幫助,只需要一個聆聽的人。我更想讓他們明白到,不是要有嚴重的情緒病才需要求助,當社會、家庭發生一些事,讓人突然感受到很大壓力,其實也可以找人傾訴。」

雖然有關方婷和她們協會的危機介入服務結束,但如遇任何情緒困擾,可透過她們協會的網站作進一步查詢︰ www.dcop.hkps.org.hk/

 

譚志榮李浩賢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