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劇場,也是進入思想實驗室的過程。
7A班戲劇組的「死亡三部曲」最終章《殉爆》,帶着觀眾在掌聲與提問之間再次回到舞台。首演口碑載道,獲得舞台劇界三個頒獎禮共十一項提名,並為編劇一休贏得第三十二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及IATC(HK)劇評人獎二O二三「年度劇本/編劇獎」。今夏載譽重演,不只是一次劇目的回歸,更像是一場引爆思想的實驗。
⚡ 文章目錄
關於犧牲與信念的實驗
故事背景設定於一個架空世界,人人被預設了「應有」的方向:正確的學科和職業。然而,一位大學文學院女學生卻在科技領域出人意表地奪得殊榮,背後是一場密謀扭轉現狀的行動。義無反顧的學生與位高權重的副校長身處這個危機之中,各有立場和困難,在連場激辯中逐步揭開文明世界潛藏的價值衝突。

「殉爆」一詞,指引爆一個細小的炸藥,透過它的「犧牲」去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這個概念不僅是劇情的引子,更是對現實生活中犧牲與代價的隱喻。
劇中,女學生的行動不僅是對個人命運的挑戰,也是對整個社會結構的質疑。副校長與學生的對話,不僅是「能否阻止」的問題,更觸及了實踐理想的代價、人工智能決定一切、不同世代的價值觀等當代社會議題。舞台上,一場師生之間的對峙,不只是關於「對錯」的爭辯,更像是一次橫跨世代與制度的深層對話。

再度見證劇場力量
《殉爆》二O二三年首演時即引起劇場圈內外廣泛關注,不少觀眾在演出完結後搶購劇本,也在社交媒體上自發分享與討論。這次重演既是一次創作團隊對文本的重新打磨,也是對觀眾聲音的回應。
《殉爆》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只在於劇情巧妙,更在於它選擇以劇場的語言進行思辨。編劇及導演一休一向擅長在文本中以幽默與戲劇衝突帶出哲思。這次再度由他親自執導,與鄧偉傑、黃雪燁、黃曉初等演員攜手,再次與觀眾探究生命議題與劇場美學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殉爆》的結構安排不拘一格:台上除了兩位主角,還有一位樂師同時擔當說書人。他一時用全知視角煽風點火,一時質問學生和教授靈魂深處的想法,令觀眾的視線與理解不斷在現況與內心之間游走。這種抽離式呈現手法,讓觀眾得以保持思辨距離,同時亦進一步強化劇場特有的寫意美學。
《殉爆》不單延續7A班戲劇組「回歸文本.簡約寫意」的理念,更在視覺與情感之外,留下餘音繚繞的問題:在一個由數據與制度主導的時代,堅持理想是否仍然值得?當犧牲成為改變的引爆點,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那場餘震?
六月重演在即,也許是時候,再一次進入劇場,見證一場關於犧牲、未來與選擇的爆發。

《殉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