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與王德源見面,是在屯門良景社區中心附近。他在派發宣傳單張,呼籲兆隆苑業主出席大會討論維修工程投標價格問題。他熱心地向居民解釋大會的內容,希望保障他們的權益。王德源的四年大學生活,超過一半時間都如此度過。「對我來說,讀書可以再讀,但社區工作是講時機的,不可以錯過。」他如是說。
就讀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四年級的王德源自發參與社區工作,要由2016年的小販衝突說起。他說,2016年年初旺角發生魚蛋事件的同時,屯門良景的小販亦遭到地區黑勢力打壓,「衝突正正發生在我家附近,當時我到了現場拍片,之後又收集居民簽名,要求政府當局回應。」
那一刻,成了他在該區工作的起點。

事件過後,王德源翻查資料跟進,發現當時管理公司花費了75萬聘請「非駐邨特遣隊」,目的是管理小販夜市,可是他所知小販夜市早就不存在。他多次要求管理公司交出過往的會議紀錄,但有關資料早已消失。事件不了了之,「儘管如此,社區工作應該要繼續下去,因為我的責任是要提醒居民他們應有的權益。」他堅定地說。
從事社區工作三年多,作為大學生的王德源卻已停學一年,今個月再度開學。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業四年級的他,已經很久沒有回到校舍,他更打趣地說「自己可能不認得學校的路了。」
王德源早期從事社區工作時,曾打算堅持學業。「但我本來就不是天資聰穎的學生,讀書必須加倍努力,根本無法兼顧學業與落區。」他笑了笑:「一年級的統計學我讀了三個學期都未及格,我只可以選擇其中一邊。」
研究標書漏洞比功課更有意義
大學生活本來應是年少輕狂的代名詞,但他的選擇,讓他失去了輕狂的機會。「朋友酒聚我也不敢再去,為了社區工作也很久沒與大學朋友見面。」他笑稱,因為社區工作,自己失去了「童年」和「青春」,但幸運的是,在大學生涯中認識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手足」,不時跟他到街站派發單張、搬運物資等,共同為社區出一分力。

毋庸諱言,落區的大學生其實是極少數,不過,王德源認為,大學生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既然受過高等教育,我們應該提醒街坊他們應有的權益。對我來說,花半年時間研究工程標書的漏洞,比完成數份功課更有意義。」
以社區為先,是王德源服務街坊的宗旨。他坦言過程很「痛苦」,因為社區經常有突發事件發生,即使半夜也要為居民紓難解困。他試過凌晨兩點遇到大廈停電,居民鼓躁,當時他正打算陪伴因反修例被捕而有需要見律師的示威者,但他也抽空趕到現場為街坊解決停電問題。時間有限,但他永遠不想「錯過每一個需要我協助的街坊」。
背負社區繁重的工作,即使在重要節日,王德源也未必能和家人相聚。「家人當然有怨言。」他說:「但我在做我想做的事,我相信那是值得的。」